今文昌祠仍保留清光緒初建時的外埕、三川殿、天井、拜殿、正殿等規格。整建新增中軸線的照璧、山門。三川殿透過左右二條過水廊,與拜殿和正殿連接,外加二道護龍。三川殿與護龍間設巷門圍起,形成一座封閉式的建築空間。文昌祠前埕寬敞,祠左側一棵大茄苳樹,帶來清涼心靜之意。第一進三川殿為燕尾翹脊,屋脊由兩側至中心為鯉魚、鰲魚、小龍,代表學子由小魚,努力奮鬥至鯉魚躍龍門,進而為國家棟樑之材。筒瓦為官廟之特色。中心的葫蘆代表「福祿」。祠中留存數樣建築特色,說明如下:
1、「文明氣象」匾額高掛於正殿神龕上方,直指啟蒙教育之功效。使學子知孝悌、守忠信、行禮義、重廉恥、消其桀騖犯上之氣,以符合文明之氣象。
2、「人物權衡」匾額高掛於拜殿上方樑架。說明讀了古人累積知識精華的書籍。吸收並融會貫通,對任何事物須有緩急輕重與權衡考量,取其適中而行。
3、神龕:仿華麗住屋而建的木雕神龕。有腰堵、身堵、頂堵等精美木雕。面積最大的身堵,雕有「鳳凰來儀」、「花開富貴」、「賜福」、「卍代綿延」之組合。對聯「大聖賢修其天爵千秋享祀、士君子教以人倫萬世馨香」,指出偉大的聖人要不斷修養自己的節操,以得後人尊敬。一般知書之人則以教育倫常來留傳萬世。
4、彩繪:文昌祠精美的彩繪,因位於高處樑枋,部份斑駁或灰塵矇蔽,不易觀察。若仔細觀看,仍可見精美之處。拜殿樑枋有「八仙祝壽」,八仙旁各有一童子陪侍。兩側各有「三顧茅蘆」、「渭水聘賢」等歷史故事,為歷代帝王恭請高智慧者來輔佐國政成功事例。又有老子的「函谷關上紫氣東來」、「瑤池金母乘鳳輦」等吉祥故事。
5、卵石牆基:大甲南北有大甲溪、大安溪環抱,中有水尾溪,溪中卵石磊磊,採取方便。百姓建屋,習慣以卵石為牆基,以固基礎。文昌祠正殿牆基,以
碩大卵石堆砌,上接土埆,牆厚近2尺,基礎穩固,為本地傳統建築之特色。
6、丹墀御路:拜殿與天井銜接處的正中央,有團龍造型的「丹墀御路」。龍頭似平坦階梯,為昔日家鄉子弟金榜題名時,走中門、入聖廟,踏丹墀的龍頭為階梯,謝神明的特有尊榮,稱「獨佔鰲頭」。此登聖殿謝神明,為地方重大盛事。
今日的聯考、高考、特考題名者,也應享有此殊榮。
7、聖蹟亭,又稱惜字亭、崇聖亭、敬字亭等。而專為焚燒有文字之殘字破紙。用途不同於寺廟之金亭。
8、民國24年(1935)新竹-台中地震(關刀山地震),震垮了三川殿,柴田街長鳩資重建,故建築雕刻較為粗糙,但增添當時洗石子技法,如對看牆龍虎堵與麒麟堵。另彩繪也繪上當時流行的富士山圖案。同時新闢兩道花瓶式的「平安門」。
9、孔聖碑:民園38年(1949)8月27日,外埔鄉鐵山村望族許天德,紀念孔子誕辰二千五百週年所建,同特邀孔仲尼的後代七十七世孫孔德成為揭幕官,原先矗立於鐵砧山上。為鐵砧山八景之一。民國83年教師節當天,被遊客發現失竊,只剩基座。91年6月30日經大甲「肉粽舅」吳朝龍發現於經國路與光明路叉口南側,經黃敦盛與孔門里里長決定,暫置「文昌祠」庭內,與祠內祭祀之五文昌、孔子神像等相得益彰,引發今人之思古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