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認識大甲 > 歷史沿革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二戰後的大甲市街

二戰後,市區日益擴大,但主要仍以鎮瀾宮為中心,沿著順天路向南北兩側發展,並沿文武路及光明路向東西兩側延伸。由於大甲東面背山,發展腹地有限,又有鐵路南北穿越阻礙東西向之開發,故其市街的發展是以向西邊平原發展為主。
二戰初期的發展係以舊有城廓範圍內的朝陽、大甲、順天、孔門四里為基礎向周圍延伸,尤以南面的南陽、薰風二里更為迅速。到了民國五十年代,其發展方向由南擴展到西,平安、庄美兩里漸興起。而後,東面的中山里及北面的文武里亦逐漸發展起來。至民國56年打通蔣公路西段及順天國小遷址新美里,更使得發展逐漸由舊市區擴展開來。
目前大甲區的發展基本上是承襲古城廓所形成的舊聚落為中心,再向周圍擴展。人口分佈集中在鎮中心一帶(鎮瀾宮、火車站、及行政機關所在);其餘則分佈於許多較小的聚落,如日南、福德、西岐、武陵等,這些聚落亦大多集中在交通網路交會的節點上。
就大甲市街地區而言,其發展縱向是以順天路、中山路,橫向則以文武路、光明路為主軸,由市中心區往外發展。二戰後日治時代所規劃之棋盤式道路並逐一開闢。除了上述日治期間經市區改正棋盤式道路規劃的範圍外,大甲區亦於民國63年時公告實施了大甲區的都市計畫(大甲地區),並於民國72年及81年間辦理兩次的通盤檢討;日南地區亦於民國70年公佈了日南地區的都市計畫,並於民國78年辦理了通盤檢討,使都市計畫地區擴展至目前的範圍。在民國63年所實施的都市計畫中,除了保留原日治時代棋盤式規劃的範圍外,並利用原有台糖鐵路用地規劃了大甲的外環道(今經國路,民國82年通車),同時亦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規劃了住宅區與工業區。惟在此時期所擴大規劃的地區,因受當時規劃思潮的影響,幾乎全是以鄰里單元、囊底路的理念與手法規劃之,與早期棋盤式的規劃風格頗不相同。鐵路以東的地區更因受到山坡地形的影響而呈現出另一種空間規劃的型態。因民國63年以後,大甲區的實際發展大多依此都市計畫為架構;爾後的幾次通盤檢討與變更亦多只是小地區局部的修正。
大甲區日治時期與二戰後兩個不同時期所規劃出的地區,因受上述規劃理念與地理條件差異影響,而形成幾個形態各異的街區。此種因歷史發展所形成的差異,在台灣多數城鎮亦均可見,但像大甲如此各個街區可以明確區分,且又各具情趣的都市卻屬少數。此點特質,亦是大甲地區在聚落空間上特有的主要資源。

  • 市府分類: 便民服務,資訊管理
  • 最後異動日期: 2019-04-23
  • 發布日期: 2013-05-12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大甲區公所
  • 點閱次數: 3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