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認識大甲 > 大甲文昌祠 > 歷史沿革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神明簡介

神像
神像

清末的大甲,位於淡水廳最南方的市集,城內人口約五千人。按規例不能建孔子廟,僅能建「書院」或「文昌祠」。大甲地方鄉紳建文昌祠,倡導學童讀書,祠中主神供奉文昌帝君,後來增添五文昌帝君。祠中神尊的精神意義簡述如下:

 

1、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可分為「星宿」的文昌星,與「人神」的梓潼帝君之崇拜。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為主管功名利祿之神,所以二神合而為一,後人更認為梓潼帝君為文昌星的轉世化身。

古人對北方的北斗七星,非常敬重,依《春秋運斗樞》載:「北斗七星,第一天樞、第二天旋、第三天璣、第四天權、第五天衡、第六開陽、第七搖光。第一至第四為魁,第五至第七為杓、合而為斗」。有人認為文昌星與魁星為同星體,也有不同看法。《史記天官書》載「斗魁載匡六星,曰文昌星,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古代星相家認為主主宰功名祿位的吉星,稱為「文昌星」。故說文昌星就是斗四「天權星」,斗六的開陽星則稱「武曲星」。

人神的文昌帝君指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四川梓潼縣七曲山,仕晉抗前秦苻堅,戰歿入廟。唐宋屢封至忠仁王。隋唐科舉制度產生後,因有護佑文運之力,常佑科舉順利靈驗,每逢考試,學子皆祭之。道家謂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封為「文昌帝君」,清代被政府列為正神祭祀。

 

2、孚佑帝君孚佑帝君

本名呂洞賓,名喦道號純陽子,河中府永樂縣人。自小聰明過人,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咸通3(862)年進士及第,兩調縣令,值黃巢起兵,棄官離家,隱居終南山。遊華山遇道士,鍾離權授以金丹祕法,得道成仙。元代加封為「純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著有《九真玉書》1卷傳世。世人奉為八仙之一。

 

3、文衡帝君文衡帝君

文衡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三國時代河東解州人,俗稱「關聖帝君」。各朝皇帝喜以關羽為忠義的代表,以關羽事蹟做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累加封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封號位階,明神宗封其「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為至尊。儒家尊其為「文衡帝君」,有「山東孔夫子作春秋,山西關夫子看春秋」之說。以其義薄雲天,且允文允武,節操高尚,足當文教之神,亦為自身保護之神。

 

4、朱衣星君朱衣神君

《侯靖錄》載:「歐陽公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後嘗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後其文入格,始疑侍吏,及回視之,無所見,因語其事於同列,為之三歎。」可見歐陽公身為主考官,臨批文章仍遵朱衣之默示。故參加科舉者有謂「文章自古無憑據,惟願朱衣暗點頭」,「朱衣神君」成為學子寒窗苦讀,求仕途成功的心靈寄託對象。

另以「朱衣星君」,指「朱熹」。朱熹,字元晦,別號晦庵。生於南宋高宗建炎4年(1130)。創建白鹿洞書院,首開書院講學之風,並且制定學規,重視培養學生「孝悌忠信」的美德。宋寧宗2年罷官,6年卒,享年七十一歲,諡號為「文」,又稱「朱文公」。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間入祀孔廟,為「孔子」從祀。清康熙51年(1712),升列為十二哲之一。

 

5、魁星魁斗星君

魁斗星君,又稱魁星爺。為北斗七星之第一星或北斗前四星總稱。《史記天官書》有「魁為參首」,含有魁首、第一之意。宋代各地建有「魁星樓」信仰。樓內供奉「魁星踢斗」塑像。魁星君袒胸露肚,左足後翹踢北斗,右手執筆準備點斗狀,此動作表示「得魁之兆」。右足踏在「鰲魚」的頭上,表示「獨占鰲頭」。為古今學子夢寐以求的狀元之名。魁星左手拿金寶,代表學子金榜題名,自然能達「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美訓。

 

6、孔子孔子

大甲文昌祠內殿有「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一方、孔子畫像一幅、孔子神橡一尊供奉於殿前神案正中。民國54年大陸興起「批孔揚秦」的文化大革命,台灣政府推出「復興中華文化運動」,推崇孔孟學說。地方新供孔子神像與牌位於祠中。神像為民國65925日開光點睛,供人祭祀。

 

7天聾、地啞天聾地啞

左天聾、右地啞,分別持筆、拿印,為主神文昌帝君的侍從。負責登記與收藏文人祿運功名的簿冊。兩童子因避免班門弄斧,藉「天聾、地啞」對文昌之尊敬,並警示學子要不出惡言、不造口業,耳不進亂言、避免是非。

 

8、文武金甲神武金甲神文金甲神

古代科舉分文、武兩科,文金甲神持「金榜題名、獨占繁頭」,一手持有「文昌筆」。武金甲神高舉「令旗」傳遞命令。文武金甲神代表恭賀允文允武的「加冠進爵」權力象徵。

相關圖檔

  • 市府分類: 宗教禮俗,文化藝術
  • 最後異動日期: 2021-09-08
  • 發布日期: 2020-03-17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大甲區公所‧人文課
  • 點閱次數: 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