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Enter到主內容區
:::
現在位置 首頁 > 認識大甲 > 大甲文昌祠 > 歷史沿革
  • 友善列印
  • 回上一頁

建祠歷史

S__45006866
S__45006866

清領台灣後,漢人不斷北上,諸羅縣幅域過於遼闊,管理不便。雍正元年,將諸羅縣增設彰化縣、淡水廳,大甲屬淡水廳管轄。乾隆、嘉慶間,墾民大量入墾大甲,至嘉慶21(1816)鹿港巡檢署移駐大甲,大甲稱街。同治元年(1862)大甲生員何清霖申建「文昌祠」,雖獲准,但因經費無著,接著又逢戴潮春之亂,而作罷。

()、清代

光緒11(1885),台灣建省,台灣巡撫劉銘傳力奏增加台省科舉名額,各地紛紛興建書院。新竹知縣方祖蔭與大甲恩貢生陳肇芳,再度申建「文昌祠」,獲淡水廳同知嚴金清批准。

光緒133月,陳肇芳與大甲街總理林鳳儀承命興建。擇址明善堂義倉處,因面積不夠寬闊,鄉紳謝耀炎捐菜園地,使址擴增一倍。富室王俊捐建屋餘材。翌年六月落成,為二進兩廊兩護室的四合院建築,護室廂房十問,共花費五千四百銀兩。

新建文昌祠內,左設總倉五間,右設義學。總倉維持舊義倉規模,為預防饑荒的米糧儲備之所,杜清任義倉董事。西廂設義塾五間,教育兒童。由義倉提供學資。培養出六塊厝陳衷、大安黃榜等秀才。

 

()、日治時期

    光緒21(1895)清廷割臺灣給日本,日本率軍接台,台灣抗日,官吏先逃,百姓生靈塗炭,引起大甲鄉紳不作頑抗。74日,鄉紳具酒食迎近衛師團北白川宮能久親王駐大甲文昌祠,事後文昌祠列入御遺跡保護,祠右前方建紀念碑(民國72年拆除)

明治31(1898)2月「苗栗講習所大甲分教場」設立於文昌祠內,同年10月創立大甲公學校。文昌祠西廂改建成校長金子政吉與教諭瀧野彌市的宿舍。

明治322月,日人志賀哲太郎應聘為代用教員,亦住進西廂。

明治42年,大甲公學校舍完成,師生遷出文昌祠。文昌祠改為日本人小學校分教場,遭鎮民反對,同時請求設漢學教育,庄尾陳嘉瑜應聘教授漢學。

大正10(1921)大甲公學校教室不夠使用,文昌祠東西廂房充做一年級及幼稚班教室,漢學教學中斷。

大正13年王進財任漢塾教師,恢復漢學教授,並教習武藝,使學生文武兼備。接著吳秋灶收費一圓,招收學生教授漢文,兼收男女老幼。

昭和10(1935),黃清吉與地方上前清秀才,創設「崇聖會」,每年舉辦春秋二季祭孔典禮。這期間「文祠」的漢塾教育極為興盛。所以同年四月發生「墩仔腳大地震」,三川殿受損,大甲街長柴田一平馬上派工修復。

昭和16(1941),因日本掀起大東亞戰爭,已危害到台灣島內,祠內附祀誓死愛國的日本六位老師骨灰,文昌祠成為教導學生忠勇愛國之所,直至戰爭結束。

 

()、民國至今

民國34年二次大戰結束,國內百廢待舉。民國38年政府遷台,部份保警入住文昌祠,榮民於祠內劃地隔間生活,善男信女因而不敢踏入文祠。然公所管理單位仍有所管理,故正殿、桌案、天井一線仍保持通暢。民國73年鎮公所遷移祠內住戶,次年11月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撥款整修殘破建物,並按舊制重繪施工。民國826月整修完竣正殿與三川殿。民國91年底完成護龍、圍牆、聖蹟亭及增設山門和照壁。民國971月,大甲五十三庄傳統國術聯合借用文昌祠東廂為傳習所暨文物館。

  • 市府分類: 宗教禮俗,文化藝術
  • 最後異動日期: 2021-09-08
  • 發布日期: 2020-03-17
  • 發布單位: 臺中市大甲區公所‧人文課
  • 點閱次數: 1182